李薪茹
◎摘 要 高校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内涵特征上,坚持立德树人、分类指导、问题导向、方法创新;在现实问题上,还面临以人为本内涵理解不充分、高校对类型选取精准度不够、组织实施主体与高校沟通衔接机制不健全、问题清单改进功能发挥不明显等挑战。优化高校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加强宏观政策引导,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理念不动摇;引导高校基于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科学理性选取评估类型;健全参与主体沟通衔接机制,实现高校评估全流程实时跟踪;充分发挥评估结果应用功能,健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内涵特征;实践困境;优化路径
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2018年完成了第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坚持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五项基本原则,实行目标导向、问题引导、事实判断的评估方法。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21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的评估理念,采取柔性分类的评估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旨在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特色发展、分类发展。通过厘清高校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内涵特征及实践困境,提出优化路径,为引导高校遵循教育育人规律、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高校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内涵特征
高校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坚持立德树人: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并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原则。立德树人强调了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旨在培养既有高尚品德,又有扎实学识的优秀人才。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动摇,发挥好教育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从学校发展现实和基础出发,牢记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不断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二是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满足国家经济社会转型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三是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考查标准,重视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全面考查,综合关注高校在思政课程、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投入、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数字化教学运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建设举措。
坚持分类指导:从单一教育评估类型拓展到多类型评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呈现多样化的发展特点,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根据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不断调整评估指标类型和体系,以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结构为基础,从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类型、就业方向等方面出发,积极开展分类评估促进高校特色发展。以北京市为例,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北京市共分为两大类五种模式,各高校在充分分析自身办学定位、发展历史、办学基础、发展目标以及长期发展规划等的基础上,可以综合多方面因素自主选择适合的评估类型和模式。第一大类主要是针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需要的综合改革举措和成效,从对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出发,与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对接,以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综合考察一流大学所具备的质量保障能力和水平。原则上,“双一流”建设高校可申请参加。第二大类重点考察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办学过程、培养方式、学生发展、教学成效等。根据我国高校发展的历史、办学定位和方向,具体分为四种:一是适用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优秀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校;二是适用于“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以培养“品学兼优、能力突出,社会需要的行业建设优秀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校;三是适用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以培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应用型建设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校;四是适用于办学历史较短的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一般是已经通过合格评估五年以上,但是首次参加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高校。
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问题清单”助力可持续整改和督导。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严把高校正确办学方向,落实本科人才培养底线要求,本着学校和评估专家充分交流沟通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从线上和线下两个阶段逐步消解问题清单,一是线上评估阶段通过审阅材料、线上访谈、随机暗访、听课看课、线上研讨等方式进行,经过线上评估和研讨,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初步形成需要入校深入考察的问题清单,并将线上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初步形成的“问题清单”对应到二级指标撰写,按着评估指标把相应问题归入到相应指标下,便于后续的深入分析和入校考察,问题的具体表现可对应到审核重点,对二级指标无法涵盖的问题放到“其他”栏目;问题来源包括学校自评报告、相关数据分析、专家个人判断等。二是实地考察阶段,根据线上评估情况,确定部分专家参加线下入校考察,重点考察线上形成的问题清单,通过访谈、座谈、调阅资料、听课、看课等方式,逐步消解问题清单。三是综合线上评估和实地考察评估总体情况,形成最终问题清单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报告”,明确指出高校突破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底线等问题。通过建立“问题清单”并坚持问题导向的工作方法,帮助高校更加系统地识别和发现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可改进、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坚持方法创新:形成多方协同共治教育治理新格局。一方面,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过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同时,在评估中引入学校自评,学校结合自身选择的评估类型和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准备评估所需要的材料,并深度挖掘常态监测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通过分析常态监测数据完成“自评报告”并公示,在学校自评基础上开展评估。通过线上评估和入校考察、定性和定量、明察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估,不断创新评估方法,提高评估效度。另一方面,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评估,形成评估治理新格局。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政府、学校、评估专家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一是学校是评估的主体,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准备工作的充分性、资料的完备性以及重视程度,都影响着评估的效果和作用,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提出的问题清单,为学校在人才培养、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等方面都提供了方向性指引。二是评估专家具有多元性,既包括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者、教务工作者、教育质量评价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教学院长、一线教师,也有来自社会中与评估院校相匹配的行业专家,为全面审视学校发展状态提供了多维视角,也使提出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和客观性。
高校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实践困境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紧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主线,以契合时代发展的评估理念引领教育评价改革。自新一轮审核评估启动实施以来,各高校有序开展评估,为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但在评估理念、评估类型、评估过程以及评估结果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
评估理念方面,以人为本内涵理解不充分。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与上一轮相比,更加突出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评估理念,更加重视高校办学方向、育人成效、学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评估,但有些高校对以人为本评估理念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还不能充分理解,不能将学校办学目标与学生发展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一是未能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背后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导致在撰写自评报告过程中,缺少对育人成效相关指标的全面审视,使得专家在评估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其中存在的问题;二是部分高校在自评报告和自评材料准备中,更加重视对办学基础、教学资源、培养过程等指标材料的准备,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学习效果、就业效果以及学生职业发展方面材料的梳理和准备,导致评估程序启动以后才发现评估资料的缺失,对评估结果整体把控产生一定的影响。
评估类型方面,高校对类型选取精准度不够。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求高校“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需要高校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目标和定位,根据学校人才发展需求,选取与学校发展相契合的类型,但是有些学校在类型选取中不够精准,导致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缺少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是在类型选取过程中,未能从学院、专业、师资、教学、后勤保障等各个层面全面审视,按照“达成度、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满意度”的要求一一比对,导致学校过多或是过少选择评估类型。二是有些高校未能很好掌握“尺子的标准”,忽视了评估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驱动力,评估的目的是满足人才培养持续改进与特色发展的需求。三是有些高校盲目追求发展,忽视了学校已有的办学基础,以及同类型高校发展的模式,导致高校在选取评估类型中,往往选择学校未来期待的办学方向,却忽视了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使学校发展定位与类型选取不够精准。
评估过程方面,组织实施主体与高校沟通衔接机制不健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相较于上一轮评估,评估流程不断优化和调整,本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涉及学校评估申请、学校自评、开展线上评估、入校考察、结论审议以及评估后的限期整改等流程,每一个环节和程序都需要组织实施主体与高校、专家组之间有效沟通衔接,目前有效的沟通衔接机制还未建立。有些高校未能充分理解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有些高校组内成员分工机制缺失,不能及时提供材料清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效率和效果。
评估结果方面,问题清单改进功能发挥不明显。审核评估的目的是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提升,评估后的结果和问题清单有效运用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抓手,但部分高校评估结果应用的功能还未充分发挥出来,没有将评估结果应用视为提升质量和优化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还未形成有效的持续应用机制。一是整改主体责任不明晰。在评估结果应用过程中,由于国家层面还未建立统一的应用机制,导致各高校评估结果应用过程中流程烦琐、各部门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阻碍了改进功能的发挥。二是整改合力未形成。院校内部对照问题清单整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良好协调和沟通,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校内教师、行政人员等不愿意加入到整改工作过程中。三是持续整改监管和反馈机制不健全,整改的效果无法得到及时准确反馈和评估,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评估结果应用循环机制,降低了整改的效果和力度。
高校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优化路径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在上一轮评估基础上不断优化评估指标、构建多类型的评估体系,更加突出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理念,持续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向为指引,不断推动本科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助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强宏观政策引导,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理念不动摇。一是省部级、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引导高校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落脚点,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及时完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具体实施细则,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评估理念,把教育评估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校企合作等全过程中,树立评估促进高质量办学的牢固意识。二是教育部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解读的培训和研讨会议,指导高校全面理解评估指标体系,深刻领会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内涵和目标,不断促进高校育人目标的达成和评价效能的提升。三是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专业特色,全面系统分析评估指标体系对学校评估的适应度,深入分析各项指标数值比例背后深层含义,尤其深入分析每个指标含义、标准与教育育人目标的关系。
引导高校基于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科学理性选取评估类型。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不仅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更是对未来教育改革和转型方向的把关,发挥着指引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功能,因此,高校评估类型的选取决定了高校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宜的评估类型是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建立高校类型比对常模,根据每一类型下的评估指标设定常模具体解释目录,帮助高校更好比对自身发展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助力更加科学地选择评估类型。二是引导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科研实力、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办学历史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等,全方位、多方面考虑谨慎选择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类型。三是完善高校类型选择评估机制,在高校提交评估类型申请后,邀请不同领域专家组织专门研讨,从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基本原则、评估要义等出发,充分考虑高校阶段性发展特点,本着实事求是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商定高校选择的类型是否与办学实际相符。
健全参与主体沟通衔接机制,实现高校评估全流程实时跟踪。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涉及高校全体师生、专家组,以及由项目管理员、秘书等组成的组织实施主体,只有参与主体有效沟通才能保证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并有效实施。一是建立个性化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流程。每一所学校选择评估类型和指标体系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依据高校自身办学特点,与高校及时沟通确定评估实施方案,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估机制。二是健全与高校沟通衔接机制。从学校启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开始,时时关注高校评估准备进程,重点关注学校自评材料的准备,包括自评指南、本校指标体系、学校基本情况、上一轮审核或合格评估报告、上一轮整改报告或情况说明、自评报告、教学系列报告、就业报告、材料清单以及特色材料等,帮助高校尽可能充分准备评估材料。三是加强与评估专家组的沟通。在评估工作开始前,组织专家开展线上培训,充分了解被参评高校的基本情况;评估过程中要及时回应专家组提出的评估需求,积极联系学校补充评估材料,并及时提醒专家组下一阶段的工作流程。
充分发挥评估结果应用功能,健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结束后,高校针对专家组提出的问题清单,将评估结果应用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提升学校内部治理水平。一是在高校内部公布专家组提出的问题清单,引导全校师生重视评估结果、树立质量意识,明确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将质量意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使师生深刻认识质量的重要性,形成全员关注质量、追求质量的良好氛围。二是对照问题清单,建立质量保障标准,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应体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兼顾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评估结果应用于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开发中,通过学生评教、教师互评、专家评估等多样方式对教学过程开展全面评价,加强对学习过程、育人成果的质量监测和评价,不断强化质量评价的重要性,促进评估、评价贯穿教育教学整个过程。
(原载2024年第18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